玉山古茶场:茶文化的“活化石”本版策划 王树范 本版文字 陈锦
浙中磐安县的玉山古茶场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建设部专家团对这个隐藏在深山里的古茶场进行考证后,认为像这种具有市场功能的古建筑在国内十分罕见,而作为茶叶市场的古建筑更是独此一家。该茶场对研究我国古代茶叶发展、茶文化和古代市场建筑艺术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近日,记者专程赶赴磐安,走近老祖宗留下来的茶文化遗产,并了解该“活化石”的保护情况。
古色古香的茶建筑 2月5日,记者来到位于金华市磐安县玉山镇马塘村大盘山北麓的玉山古茶场。首先看见的是茶场庙和茶场管理用房。茶场管理用房与茶场相邻,是古时朝廷官员征茶征税的场所。从管理用房边上的耳房转出,映入眼帘的便是古色古香的古茶场。 古茶场由“两进、两井、一门楼”组成,前后两进房子均为五开间,中三间为厅堂,两侧主要为供客商休息的厢房,厅堂和厢房十四榀柱子围成了一个大四合院子(天井),均为两层楼房,形式为走马楼。楼上临天井的四面是相通的走廊,大天井里只有散落在地的几块残留基石,“这里原本有一个上有雕龙画凤、葫芦定风叉等雕刻的经典建筑宇台(戏台)。”茶场管理人员惋惜地说。
据记载,两晋时期,著名道士许逊为传道教文化游历到玉山,见此地茶树遍布山野,且质量上佳,便与当地茶农一道研究加工工艺,制成“婺州东白”,得到各方名士的一致好评。 宋代时,玉山茶农为纪念许逊的功绩,视其为“茶神”,尊称许逊为“真君大帝”,并为其建造茶场庙,塑像朝拜,并在茶场庙附近设置茶场,成为榷茶之地,设官监之。 明代,官府在玉山古茶场设立“巡检司”,对茶场实施管理。茶叶等级分为贡茶、文人茶、马路茶等,并产生了诸如分茶、斗茶等趣味性的品、鉴、观茶游戏,形成了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重要聚会——春社和秋社。当地茶农来到茶场,祭拜茶神,并在茶场内举行观社戏、挂灯笼、迎龙灯、竖大旗等民俗文化活动。
清初,据康熙年间《东阳县志》载:“茶皆官收官卖,官给本钱于民,而后收其茶,民间不得私市。”至清中期,朝廷委派东阳县衙对玉山古茶场进行管理,在茶场内设置清代“奉谕禁茶叶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白术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粮价称头碑”等碑文。 解放后,在土改期间,古茶场数间管理用房和厢房曾分给私人居住,1956年供销社占用了茶场庙及管理用房。1960年,古茶场被酒厂占用为厂房。“文革”期间,天井中极具价值的经典建筑古宇台被毁,其他建筑也不同程度地遭到毁坏,部分房屋年久失修,面临倒塌的危险。
现存建筑主要包括茶场庙、茶场管理用房、茶场三大部分,共占地343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260平方米。
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 2001年5月,磐安县人民政府公布玉山古茶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12月9日,原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主任吕济民,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物学会古建筑专家组组长谢辰生等专家一行考察了玉山古茶场的相关建筑,认为这种古代市场的功能性建筑,在国内实属罕见,与古茶场密不可分的一系列完整的茶文化也令人称奇,古茶场的文化与经济相联系,填补了古代茶叶市场的空白。罗哲文赞叹道:玉山古茶场堪称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块“活化石”。 2005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玉山古茶场为第五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6月10日,原浙江省委副书记、中国国际茶叶研究会会长刘枫等人视察了玉山古茶场,刘枫会长还为古茶场题词:“发掘玉山古茶场、弘扬中国茶文化。”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玉山古茶场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13日,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视察了玉山古茶场,兴致勃勃地品尝了玉山茶后说:“这里的茶叶很好,水也好,有点甜味。” 详细了解了玉山古茶场的历史渊源、修缮方案、保护规划等情况后,习书记认为,对古茶场在古代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其运作形式都要很好地研究;要弘扬春社、秋社、迎亭阁花灯、竖大旗等民俗文化,房子修好后,要办好茶神祭祀等民俗活动;要把茶叶文化发展起来,并挖掘古茶场的精神内涵。 习书记还详细地询问了古茶场修缮资金预算以及预算资金的落实情况。不久,我省财政厅拨出500万元作为古茶场的保护经费。
保护和开发 近年来,玉山镇按照“加快开发、科学保护开发、实干保护开发”的思路,对古茶场进行保护开发。“去年4月11日,玉山古茶场修缮方案得到省文物局的批准,总造价为300余万元。当时,我们考虑资金的实际情况,将修缮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修缮古茶场交易场所;第二期修缮茶场庙、巡检司。”玉山镇党委书记孔令维说。 目前,当地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已完成了玉山古茶场的第一期修缮,即完成墙基基础工程砌筑加固、梁架扶正、木雕构件镶补、三间西厢房复原、地面三合土铺饰等工作,尽量使古茶场交易场所恢复往日的风采。 同时,按照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当地政府会同建设部门重新划定了玉山古茶场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报请省人民政府公布;按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到玉山古茶场进行实地勘察后,与当地部门签定了编制保护规划合同。 去年,恢复了780亩茶园后,当地政府又启动了1960亩茶园基地建设,现已完成三分之二以上的整地任务,明年春天便可以全部栽上茶树。 为了做好玉山古茶场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当地政府于去年下半年拆除了周边重点地段的6户不协调民房,使得古茶场与对面山上的780亩茶园连为一体。 为挖掘玉山古茶场的茶文化,当地政府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对玉山的茶文化作了广泛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形成档案10个卷宗,《一朵红杏出女墙——进入国保系列的玉山古茶场》一书已完成初稿。此外,当地还于去年组建了玉山古茶场文物保护所,加强了古茶场的保护管理工作。 当记者问及玉山古茶场的远景规划时,孔令维充满信心地说:“要在保护和开发上做文章,争取三年内接待游客,五年内初见成效。” 孔令维表示,在保护方面,要恢复古茶场保护范围内的古环境、恢复古茶场周边的茶园和古民居、恢复民俗文化活动。同时还要做好古茶场与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对接。在开发方面,重点将放在万亩茶园基地的建设上,要坚定地走规模化、良种化、无公害化之路,积极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主打古茶场茶叶品牌,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同时,依照旅游总体规划,还要尽早建成五丈岩水库旅游度假区、茶场山生态观光区和镇村历史文化旅游区。 声音
专家如是说 “古茶场建筑遗存的毁损情况必须控制起来,不能再发生新的毁损了,已进行的围廊板、客房地板和梁柱的修复,一定要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坚持该建筑的历史原貌风格。茶场边的居民‘楼房’一定要搬迁拆除,恢复茶场的完整性。”有关文物专家认为,整个建筑群内外的外排电线、落水管应该改为隐蔽式的,内外墙体的表层应该重新粉刷,粉刷的材料、颜色等均应该按照建筑的原貌要求。
村民如是说 今年54岁的马塘村村民周珉华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常在古茶场里玩耍嬉戏,对古茶场有着深厚的感情。“去年,当镇政府动员居住在古茶场附近的村民搬离时,我忍痛割爱地搬离了生活了37年之久的房子。因为我知道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古茶场。”周珉华说。 “小时候,我经常到茶场的宇台上看戏,可后来,宇台被毁了,太可惜了。”61岁的村民楼和德说,宇台作为古茶场的一部分,也应该恢复原貌。 马塘村村支书周招兴说,玉山古茶场是祖辈苦心经营遗留下来的稀有遗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为等因素的破坏,但作为后代的他们应该竭尽所能地去保护它。他说,在保护古茶场的基础上,还应该充分挖掘古茶场的文化内涵,并结合当前的茶业经济,争取给村民们带来更多的利益。
|